中秋•乡愁

发布时间:2020-10-07 15:24 作者:admin 浏览数:

散文:中秋•乡愁

 

中秋是最相思的节日。皎皎一轮天上月,只因有了乡愁,化作千千千万万月亮的碎片。从此,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月亮,不在眉头,就在心头。

很多身在异乡的异客,也许写不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写不出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许写不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但是他们一定懂得乡愁。

明月夜,山脚下,小桥边,烟色绕人家,那是我记忆里的故乡。故乡犹如一片小舟,静静地歇卧在山下的一片洼地里,静守岁月,地老天荒。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当教师的父亲总是将饭桌搬到窗下赏月,摆上仅供四个孩子吃的四块月饼,全家六口人围坐在桌子四周,倾听父亲讲解中秋的来历、嫦娥的故事、玉兔的往事。稍长我和妹妹几岁的姐姐哥哥时不时蹦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我虽然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是父亲讲过的故事似懂非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了这些诗句和故事,也知道了父母不愿意吃月饼的原因。

长大后,我带着父母的叮嘱,背着厚厚的行囊,离开了家乡到异地求学,与父母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已是泪流满面。那一年,我才12岁,第一次体验离开家乡的滋味。

特别进入高中阶段,各种费用比较多,教材费,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刚入学手头就没有余钱了,我又不能回家。哥哥刚刚走进了大学校园,我们俩每个月的支出就是父亲全部的月工资。我天天吃白菜土豆下窝头,还吃不饱。当时我体重还不过百,看着别人吃好的,我特别羡慕,但自己又没有钱,就默默坚守。记得中秋节,一个卖月饼的商贩来到校园,学校的一个女教师当时就买了十块,顺路走过的我馋的直流哈喇子。晚上当我回到宿舍时,值宿的老师告诉我,父亲托人给我送来了两块月饼。当我手里拿到这两块月饼时,心情五味杂陈,双眼泪流满面……

高中一毕业,我又踏上开往军营的列车,来到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兵……这一当就是二十年。每至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浓的是思乡之情,想念父母、想念家人,更想念生我养我的家乡。

记得在异乡第一次过中秋时,守候在我身边的是一部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父母的声音时,我哽咽了,那些事先准备好的话,全都变成了简单的问候。望着夜空的月亮,吃着月饼,我脑海中溢满了所有的思念之情。那种乡愁,连接着家乡的根叶茎脉,连接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故乡,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就是故乡,永远都是自己的根,不管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如今,眼前的中秋明月悄悄地横过这片静寂的夜空,皓月当空,清朗如水,天空高邈深邃。深邃的天空属于广袤的大地,唯有天空的高远,才有大地的壮阔。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所表达的闲适之情和思乡之切真真切切地跃然眼前。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飘蓬在外多年,感谢中秋的这一轮明月,它如约高悬在我凝望的空中,照亮着我故乡的方向,那是一条指引着灵魂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

赵越超,男。笔名:皮子。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入伍, 2007年转业。现为《半月谈》旗下《品读》杂志和《贵州文学网》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我喜欢
(0)
0%
不喜欢
(0)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