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新街

发布时间:2013-05-21 17:06 作者:admin 浏览数:
  

  文/布衣粗食
  
  还在民国初年,青市乡公所正对面,有一个自然村落,村落有100多户人家。那时候是没有什么城市规划的,房屋该建在哪,该朝哪个方向,村民可以自由选择。可就是这些自由的村民有意无意地把房屋建在了进出乡公所的青石板路两边,为了节约建房成本,村民选择了户与户之间共墙。这样一来,村落就顺路而据,形成了一条狭窄的蜿蜒的青石小街。这里的人管这条街叫“老街”。
  
  老街的房屋全部是用土砖垒墙,杉木做梁,灰瓦盖顶。临街一面,家家户户都把堂屋建成了门面格局,宽而高的木门,低门槛;偶有人家的堂屋,门没那么宽,却留下了宽大的可以拆卸的窗。
  
  村落里的人把房屋这样布置,是有智慧,有目的的。这条青石板路是附近上万农民进出的必经之地,还是前来乡公所办事的人的歇脚地。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村落里的人找到了不用风吹雨淋的赚钱门路。从街头走到街尾,南货,旅馆,饭馆,发廊……一应俱全。
  
  建国之前的战乱,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可是这里还算太平。村落四面的大山,把战火阻隔在山外。战乱时,很多人逃难到这里,然后又离开,把这里的美好景象带出了山外。逃难的人管这里叫“小香港”,意思是这里的繁华可以和香港相提并论;另一层意思是,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天天搂着婆娘睡安稳觉,而不要担心战火来袭。
  
  解放后,全国上下实行计划经济。青市乡公所变成了青市乡政府。于是乎,乡政府在老街的结尾处建了一座大大的供销社,强行垄断了这里的买卖生意。村民不得不到田土里刨食。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来袭,古庙,青砖灰瓦的学堂等等都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理由破坏了,可是老街却完好无损。究其原因,老街是土砖墙体,在当时已经是破旧不堪,毫不起眼,也算不上是古迹。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猛吹来,完好无损的老街,顿时显得生机蓬勃,买卖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走向了富裕。
  
  改革开放几年后,青市乡改为了青腰镇,还把农历的3、6、9定为了赶集日,这样一来,赶集那天,老街显得拥堵不堪。镇里请示了市里后,在镇政府门口的左边新建了一条街道,起名叫“青连路”,还给老街起名叫“青腰街”。
  
  青连路宽敞明亮,笔直,平坦,街两边的房屋也高大,靓丽。一新一老两条街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可奇怪的是,青连路的店铺就是红火不起来。每逢赶集,老街的拥堵不堪和青连路的冷冷清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镇政府为此惊愕不已,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青连路旁建造了宽阔的农贸市场,搭建了汽车站,安上路灯。可是依然不凑效。
  
  后来,还是村里的老人揭开了老街买卖长久不衰的秘密。因为老街这个名字和它的模样已经深入到方圆几百里百姓的心里,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是慕名老街而来。要是谁来过青腰镇而没有到老街遛一个来回,那就是白来了。
  
  现如今,老街的土砖屋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结构的新房,外墙还贴这光溜溜的瓷砖。奇怪的是,老街的房屋都是建造在原址上,街道没有变宽敞,依旧蜿蜒着。更奇怪的是,不管政府如何给老街改名,方圆几百里的人们依旧把老街叫做老街,还顺理成章地把青连路叫做了“新街”。
  
  老街的固执,让我充满了感慨。后来,我一直坚信,山岚深处,有那么一条老街,无论如何变幻模样,地图上如何称呼它,它始终叫做老街。
  
(责任编辑:admin)

我喜欢
(0)
0%
不喜欢
(0)
0%